国家甘薯改良中心机构简介、发展方向及研究成果

机构简介
国家甘薯改良中心,现同时为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1999年11月农业部批准建立,2006年5月通过验收。
该中心建立后,对全国甘薯科研网络的巩固、扩展和甘薯产业的提升、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自建立以来,先后向全国甘薯育种单位提供的甘薯种质资源498份,利用中心提供的种质资源作为育种亲本材料育成通过审定的新品种约30个。主持国家甘薯大区区试,为全国各大生态区鉴评出一批甘薯优良新品种;组建全国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先后有59个品种通过国家鉴定。整合规划中的国家甘薯改良分中心及具有科研优势大学的力量,完成多项国家"863"重大科研项目。现主持国家农业行业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课学基金和科技部平台建设等重大项目,同时负责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该中心十分重视国际合作交流,两次主持举办"国际甘薯育种学术讨论会"和"国际甘薯改良新技术学术讨论会",促成中日韩三国甘薯学术讨论会例会制度的形成。组织甘薯区试、科研和产业化现状考察,提出我国甘薯品种区试与产业化结合的新思路以及甘薯品种管理的新途径、育种鉴定的新目标。
中国作物学会甘薯专业委员会挂靠在该中心,协调促进了国家甘薯改良中心与各甘薯科研单位的密切合作。国家甘薯改良中心的建立有力促进了我国甘薯科研事业的发展。
发展方向:
国家甘薯改良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协调甘薯改良分中心工作;组织全国甘薯种质资源搜集、引进、鉴评、保存、交换工作;开展甘薯育种理论和方法研究,为各甘薯改良分中心及育种单位提供甘薯育种的新种质、新材料和育种方法;代表国家同境外科研组织和机构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彻底摆脱农区所的地区狭隘思路,在江苏省农科院和徐州市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下,从提高我国甘薯科研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国甘薯产业发展的高度出发,借助国家改良中心的续建项目的资助,整合人才、技术、资源和地域优势,逐步把国家甘薯改良中心建设成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农业科研创新中心、甘薯高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国内外甘薯科技合作交流中心、甘薯高级科技人才培养中心和甘薯科技信息传播中心。
国家甘薯改良中心的科研方向为,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技术研究同步发展。着重资源的利用、亲本创新和育种理论与方法研究,实现生物技术在资源利用和育种利用的实用化,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创建核心亲本,利用转基因技术创制新材料,利用分子标记鉴别资源材料和辅助育种;开展高产优质专用型新品种选育,突出能源原料用甘薯高淀粉品种用的选育;突出农机农艺相结合的甘薯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加大甘薯主要病虫害发病规律、抗性机理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力度;开发增值潜力大的方便食品和功能性食品的甘薯新产品。
主要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获奖年度

奖励种类

1

高产抗病甘薯品种"徐薯18"

1982

国家发明一等奖

2

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新技术

1991

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3

甘薯亲本筛选、创新及其应用研究

1991

徐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4

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新技术

1992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5

高产甘薯新品种南薯88

1992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6

提高甘薯育种效率的实用技术体系

1992

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7

甘薯优质高产新品种苏薯1号的选育及其应用

1997

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8

甘薯骨干亲本的研究和利用

1998

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9

甘薯骨干亲本的研究和利用

1999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0

马铃薯腐烂线虫与甘薯茎线虫病的研究

1999

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1

甘薯脱毒薯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

2002

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2

甘薯种质资源评价、创新及育种利用

2004

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

13

甘薯优质多抗育种材料的创新和生物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

2005

江苏省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4

高产优质甘薯新品种商薯19

2005

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5

甘薯及果蔬脆片深加工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

2006

徐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6

甘薯及果蔬脆片深加工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

2007

江苏省农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17

淀粉型甘薯品种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2008

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8

植物新品种甘薯DUS测试指南制定及应用

2008

徐州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关注我们

编辑:超级管理员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4-08-24 08:48:24

文章地址:http://hdhxtzy.com/industry/207.html

联系我们
与我们取得联系
微信客服
cyp949484741
电话咨询
免费热线:13931013418